台北双星

这一开发项目旨在打造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心,以周边地景与历史街区为灵感,打造引人入胜的目的地,将台北西区紧密凝聚成一个有机整体。

项目概况
  • 状态 施工进行中
  • 尺寸 占地面积: 31,600 平方米 建筑高度: 369 米 楼层数: 73 总建筑面积: 590,000 平方米
  • 可持续性认证
    LEED BD+C NC(新型建筑)铂金级认证 WELL 铂金级
  • 合作者
    Lerch Bates Francis Krahe & Associates Inc. 三大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HCCH & Associates Architects Planners & Engineers 永峻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Curtain Wall Design & Consulting RCI Engineering, Inc.
项目概况
  • 状态 施工进行中
  • 尺寸 占地面积: 31,600 平方米 建筑高度: 369 米 楼层数: 73 总建筑面积: 590,000 平方米
  • 可持续性认证
    LEED BD+C NC(新型建筑)铂金级认证 WELL 铂金级
  • 合作者
    Lerch Bates Francis Krahe & Associates Inc. 三大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HCCH & Associates Architects Planners & Engineers 永峻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Curtain Wall Design & Consulting RCI Engineering, Inc.

一个富有公益精神的场所

台北双星坐落于台北旧城历史门户——北门附近,愿景是打造台北的新城市门户。设计从在地文化中汲取灵感,旨在打造一个富有公益精神的目的地。

该项目设有空中长廊、多层花园露台、购物拱廊、酒店、办公空间和一系列文化场所 – 统称为“城市客厅”。在建筑群的中心,一座露天的大型阶梯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圆形剧场,俯瞰着南面的公园。北面设有多个观景平台,可将台北盆地最高峰七星山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

© Uviz Studio | SOM

这座 12 层高的裙楼向公众开放,每层都设有室外空间,访客无需进入大楼,即可从公园一路漫步至最高的观景露台。露台上的景观设计体现了台北盆地的自然生态序列与丰富的农业传统,包括香草花园、茶园梯田与森林景观。

裙楼呈喇叭形结构,能够跨楼层举办公共活动。圆形剧场的顶部,设有一个圆形天窗,将视线引向塔顶和天空。天窗上方设有轻质可伸缩屋顶,用以调节下方“城市客厅”的环境温度。

台北双星致力于获得 LEED、WELL 以及台湾绿建筑评估系统 EEWH 的高性能认证。

以交通为导向开发整合城区

台北双星不仅在物理空间上,更在概念层面上将这座城市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与历史街区连接起来。该开发项目将坐落于现有捷运站之上——此处正是桃园国际机场捷运站的终点站。同时,该项目通过一条全新的多层人行廊道(“台北走廊”)与集三大铁路于一体的台北车站实现连通。以交通枢纽为核心的规划设计,不仅能引导人们更多选择绿色出行,坚守行人优先原则,最终将助力降低人均碳排放量。

© Uviz Studio | SOM

融合现代与历史建筑

沿基地南侧延伸近一公里的台北走廊,既是连接新开发区域与历史街区的步道,更在尺度上实现了两者的协调过渡。其建筑风格呼应老台北的独特氛围,以棚架状结构致敬大稻埕街区的骑楼风貌。走廊下方的地面层设有大堂与零售商铺,延续了台北闻名的露天市场文化。

© Uviz Studio | SOM

长廊的尽头是一个架空广场,凭栏可以俯瞰三井仓库、旧邮政大楼、台湾铁道博物馆、台北古城北门等诸多地标。裙楼立面的许多设计元素都从周围历史建筑中汲取灵感,尤其是动态双层幕墙。立面采用铜色和银色金属格栅,嵌于玻璃层间,格栅以传统纹样穿孔,其形态既似陶瓦的弧线,又若茶田的波纹,引人遐思。 

具有场所感的设计与工程技术

整个开发项目由两座椭圆形、渐收式塔楼构成,并通过一座通透的半户外裙楼相连 ——设计巧妙呼应了在地环境。

台北盆地植被葱郁,群峰环绕中透着高度都市化的气息。设计的关键,在于让自然和人工环境达成深度交融,并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开放空间。塔楼的弧形轮廓非但不遮挡视野,反而以光影反射牵引视线,向周围的自然景观延伸。这种柔和的边缘线条延伸至裙楼,使建筑在视觉上与毗邻的公园与周边街区浑然一体。

塔楼独特的几何形态具备优异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显著增强了在台风、地震频发区域的结构韧性。其结构系统结构系统巧妙借力下方火车站原有的钢结构与桩基础,确保施工期间车站能持续运营。塔楼采用剪力墙、外伸结构、同心支撑框架以及调谐液体阻尼器等多重系统,通过协同作用以抵御地震或极端天气带来的力学冲击。

更多项目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