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 基金会中国区旅行奖专为在中国境内攻读建筑、景观、室内或城市设计专业的本科或研究生最后两年课程的学生朋友们设立,SOM 希望通过资金赞助的形式激发这些未来建筑设计行业领军者的灵感,丰富他们的见识与阅历。
SOM 基金会中国区旅行奖每年选出三位获奖者,分别授予 5000 美元的资金奖励。与往年的旅行奖有所不同,从 2023 年开始,SOM 基金会将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至少为期三周的国内和(或)国际旅行计划。

那么,获得 SOM 中国区旅行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有哪些精彩体验?对自己未来的设计生涯会产生什么影响?为此我们特地采访了 2015 年的获奖学生季欣——这位当时在东南大学就读的大学生毕业后曾在多家知名设计事务所任职,如今也已在上海开办了一家自己的设计事务所。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旅行经历。
2015 年获奖者:季欣
SOM 基金会:简单谈一下当时是什么吸引或者触动您报考建筑专业的?
季欣:我是南京人,从小就喜欢画画,上学时又迷上了计算机编程。绘画是感性思维,编程则是理性思维。我认为,建筑设计就是上述文理结合的完美体现。当时,作为建筑专业的学生,我觉得建筑设计可以动手创造,更能够结合理性思维——在专业技术的加持下完成作品,这一点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SOM 基金会:在获得奖金后,您的旅行目的地是哪个国家?为什么选择那里?旅行总共耗时多久?
季欣:获得奖金我来说是意外惊喜,也是锦上添花。我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当时正准备去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留学,所以旅行目的地就选择了美国。行程从 2015 年的八月份开始,总共耗时三个月。为什么会选择美国作为旅行目的地?其实我当时的想法也很明确,就是如果去一个国家学习,那么学习不仅应该在校园里进行,更应该在所在国的城市、城市里的建筑以及人文环境中学习,尽可能多地趁旅行的机会接触当地人,在环境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SOM 基金会:您在这个国家都跑了哪些地方?参观了哪些项目?为什么要参观这些项目?
季欣:在 SOM 基金会的资助下,包括纽约、华盛顿特区、芝加哥、旧金山和洛杉矶等城市在内,我有机会访问了多座美国著名城市中的近 100 个项目,众多风格迥异的项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值得一提的是,我在芝加哥旅行时还特地参观了 SOM 芝加哥办公室,并有机会终于登上了 SOM 在上世纪中叶为芝加哥设计的地标项目“北密歇根大街 875 号”(也就是著名的约翰 · 汉考克中心)。


SOM 基金会:您应该通过照片的方式记录下了很多旅行现场,能否谈谈在这些地方都有哪些收获?
季欣:当时访问的地方相当多,虽时隔多年,仍有几个项目让我记忆犹新。这里我列举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但不见得是那种经常在明信片上看到的地标项目。有时候,给人以美好回忆的,往往是那种不经意间让你一眼就爱上的地方:
一个是由 Dan Kiley 设计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南侧花园”(注:Dan Kiley 是美国现代主义风景园林设计大师。代表作品有米勒花园、达拉斯联合银行大厦喷泉广场,以及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广场等)。在这个非常独特的花园中,16 棵山楂树组成“树阵”为访客和周边人群提供了日常休憩空间,也给芝加哥炎热的夏季提供了一个非常生态友好的阴凉场所。每逢工作日,周边上班的白领会在这里吃午饭,绿树花丛中微风习习,悠闲的人群在树荫下散步聊天,给人一种日常场景下的浪漫感。
由 Rafael Moneo(拉斐尔·莫内欧)设计的洛杉矶圣母大教堂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建筑之一(注:Rafael Moneo 是西班牙唯一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以环境与建筑的高度融合而著称,并且极具现代主义风格)。整座建筑采用了大量的锐角和不规则图形,空间的冲突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教堂采用的不是传统的玫瑰花窗,而是采用雪花石膏。微妙柔和的光线与土坯色混凝土墙壁形成大地色充盈整座教堂。我听说,这座教堂也是世界上使用雪花石膏窗最多的建筑物之一。
还有一个 Frank Gehry 的作品——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注:Frank Gehry 是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他的设计风格源自晚期现代主义,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及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闻名)。这个项目从室外的建筑表皮,到室内的空间塑造都让人耳目一新,前卫新颖的设计让人很难想像是 20 年前建成的项目,其精密的施工和设计的精确性令人惊叹。
SOM 基金会:旅行中的哪些时刻,触动了您对设计师身份的认同,同时也知晓了自己所背负的责任感?
季欣:我认为设计师的身份认同首先要来自于设计师自己,然后寻找能和自己所追求的价值基石所匹配的业主。记得 Renzo Piano 在一次演讲中曾提到的建筑师工作的与众不同之处,我深以为然,同时也深有感触——建筑师本质是一位诗人,需要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是一名工匠,需要有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我觉得自己的眼睛好似筛子,在美国参观旅行的这几个月来,过滤掉了纷扰繁杂的冗余信息,观察到了符合自己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精彩内容。


我用相机记录下许多让我曾经魂牵梦萦的著名建筑和场景。为什么这些地方让我如此神往?因为它们映射和浮现了我脑海中的乌托邦,也可能仅仅是此情此景单纯地打动了我。有时候,背负责任感听起来像是一件累人的事情,作为设计师,似乎一定要去改变世界——但在遇到合适的业主或合作方时,和那些与你同处一个“频道”的人合作,事实上又是一件令人愉悦,同时也顺理成章且水到渠成的事情。
SOM 基金会:有句话叫“设计不光局限于设计本身”,您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季欣:设计面对的其实是人。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这就是设计最有趣的地方。我们知道,“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取代人类从事设计”是最近很火的话题,我认为,其实创造力并不是风格上的模仿,而是人在一件具体事物上所花费时间的不可替代性。毕加索的原作无疑比一件几可乱真的高仿品要珍贵得多,因为它倾注了设计师的心血,因此它独一无二,无可替代。同样道理,一位工匠精心打磨的作品也一定比工厂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产品更有温度,也更有价值。设计如果只是面对冰冷死板的规范和“人云亦云”的流行风格,那设计被人工智能取代确实只是时间问题。如果真的发生了,那对设计本身来说确实是一种遗憾。
SOM 基金会:总体上说,获得旅行奖对您当时的学业,以及之后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哪些影响?
季欣:我觉得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多看、多思考,这样就能慢慢培养独立的审美意识和善于自省的习惯。在面对纷杂的市场环境时,设计师才能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不随波逐流,不被轻易得到的满足感吞噬。
SOM 基金会:有的旅行者善于制定周密的旅行计划,有的则说走就走,您是什么情况呢?能否给我们未来的申请者一些宝贵建议?
季欣:旅行前,我会制定相对周全的计划,但也要留有余地,可以随时作出必要的调整。我会安排适当的时间与当地人接触或者拜访熟人。另外,大家都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对长途旅行来说,每隔一段时间给匆忙的行程留个自由机动的空挡不失为一个好主意,这样,在预留充足的消化思考时间之外,更能确保不留遗憾,给满负荷的行程加一道拾遗补缺的保险,也可以让整个旅途更加从容和充实,收获最大成果。
如果您也想成为 SOM 基金会中国区旅行奖学金的获奖者,获得 5000 美元的旅行奖学金,请务必提早访问基金会官网查看申请要求,请在北京时间2023年4月22日上午六点前递交申请。获奖信息将在 SOM 基金会官网、SOM 微信公众号及官方微博上公布。